父母都盼着孩子 “懂事省心”,可有些孩子看似乖巧听话,实则藏着 “假懂事” 的苗头。这些行为表面上让父母省心,背地里却暴露出自私、冷漠的本性,可很多父母还以为是孩子 “早当家”,沾沾自喜中错过了引导的机会。
都说 “三岁看大,七岁看老”,不孝的种子往往在小时候就已埋下。这 3 个 “假懂事” 的行为,不是真成熟,是孩子自私的伪装,父母别被表面现象骗了,及时纠正才能让孩子长成有孝心的人。
第一个行为:只对 “有用的人” 讨好,对家人却冷漠
有些孩子从小就会 “看人下菜碟”,对外人嘴甜会讨好,对辛苦养育他的家人却冷漠不耐烦,这种 “选择性懂事” 不是聪明,是骨子里的自私,父母别以为是 “孩子会来事”。
在亲戚面前嘴甜地说 “叔叔阿姨好,你们真漂亮”,转头对做饭的妈妈说 “这菜太咸了,难吃死了”;在外人夸他 “真乖” 时,会表演着帮大人干活,回家却对父母的吩咐装没听见;甚至对外人送的廉价礼物满心欢喜,对父母买的新衣服却嫌弃 “不好看”。这种只对 “有用的人” 示好的行为,不是情商高,是懂得利用 “懂事” 换取好处,却把最糟糕的态度留给家人。
真正的懂事是 “对所有人都心怀尊重”,尤其是对家人。孩子对外人礼貌是修养,对家人更该体贴:妈妈做饭辛苦会说 “谢谢妈妈”,爸爸工作劳累会主动关心,家人的付出会记在心里。而 “选择性懂事” 的孩子,心里只有自己的利益,家人的好被当作理所当然,长大后很难懂得感恩孝顺,父母别再沾沾自喜。
第二个行为:用 “撒娇示弱” 逃避责任,犯错从不认错
有些孩子犯错后不道歉,反而用撒娇、哭闹、装可怜的方式逃避责任,父母心软就原谅了,还觉得 “孩子还小,会卖萌就够了”,却不知这种 “假懂事” 会让他失去责任感,长大后更不会孝顺父母。
打碎了杯子,不说 “对不起”,反而哭着说 “我不是故意的,妈妈别生气”;抢了别的小朋友玩具,被批评时就抱着父母腿撒娇 “我想要嘛,他们不给我”;甚至考试没考好,还找借口 “题目太难了,老师教得不好”,从不反思自己的问题。父母一次次心软原谅,孩子就会觉得 “犯错不可怕,会撒娇就行”,慢慢失去担当,更不会体谅父母的辛苦。
真正的懂事是 “敢作敢当”,犯错了会道歉,做错了会改正。孩子偶尔撒娇是可爱,但用撒娇逃避责任就是自私:他只在乎自己会不会受罚,不在乎父母会不会为难,更不会心疼父母为他收拾烂摊子。这种 “假懂事” 的孩子,长大后遇到问题会推卸责任,对父母的付出也会觉得 “是你们该做的”,很难有孝心。
第三个行为:过度索取不满足,不懂分享自私自利
有些孩子从小就 “要啥得给啥”,不给就哭闹打滚,得到后却从不分享,父母觉得 “孩子小,疼他就该满足”,还炫耀 “我们家孩子想要啥都有”,却不知这种 “假懂事” 下藏着极度自私,长大后很难孝顺。
看到别人有新玩具,立刻哭闹着要 “我也要,现在就要”,父母买了后,别人碰一下都不行;家里做了好吃的,会把喜欢的菜拉到自己面前,不让父母动筷子;甚至父母生病难受,他还缠着要 “陪我玩,不然我就哭”,完全不顾父母的感受。父母一味满足,孩子就会觉得 “你们必须对我好”,只懂索取不懂付出,心里根本没有父母的位置。
真正的懂事是 “懂得分享,体谅父母”,有好吃的会先给父母,看到父母辛苦会主动关心,不会提过分的要求。而过度索取的孩子,把父母的付出当义务,把自己的需求放第一,长大后会觉得 “父母就该养我到老”,对父母的养老问题却推三阻四,很难有感恩之心。父母别再用 “满足他就是爱他” 来骗自己,过度溺爱只会养出白眼狼。
孩子的孝顺不是天生的,是父母从小引导的结果。选择性讨好、逃避责任、过度索取这 3 个 “假懂事” 行为,不是真乖,是不孝的征兆,父母别再沾沾自喜。
教育孩子要分清 “真懂事” 和 “假懂事”:真懂事是有爱心、有担当、懂感恩;假懂事是会伪装、会逃避、只自私。发现孩子有 “假懂事” 的苗头,要及时纠正,教他尊重家人、承担责任、懂得分享,这才是对孩子负责。
父母的爱要有原则,不能无底线纵容。从小让孩子懂得 “家人最重要”“犯错要道歉”“分享才快乐”,才能养出真正懂事孝顺的孩子,让他长大后懂得感恩父母、回报养育之恩,这才是父母最该做的教育。
富深所配资-富深所配资官网-在线配资网-股票安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